何謂溶度積?有何意義?

溶度積是表示在難溶電解質的飽和溶液中,當溫度一定時,其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(mol/L)的乘積為一個常數,這就叫溶度積,或稱溶解平衡常數(Ks)。
例如,從手冊中查得在25℃時AgCl的Ks=1.8×10-10。AgCl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如下:
AgCl(固) Ag++Cl-
在水中產生等量的Ag+及Cl-離子。
[Ag+][Cl-]=1.8×10-10
令S為該難溶鹽的溶解度(mol/L),則
S=[Ag+]=[Cl-]=√1.8×10-10
=1.34×10-5+mol/L=0.0134mmol/L
故AgCl在25℃時的溶解度是0.0134mmol/L。
多離子的溶解平衡通式為:
AnBm(固) nA+mB
KS=[A]n[B]m
例如,查得Zn(OH)2的KS=7.1×10-18,其溶解平衡式為:
Zn(OH)2(固) Zn2++2OH-
相當于通式中n=1,m=2;則
KS=[Zn2+][OH-]2=[S][2S]2=4S3=7.1×10-18
S=1.21×10-6mol/L=1.21×10-3 mol/L
故Zn(OH)2的溶解度是1.21×10-3 mol/L。
溶度積的意義在于:
(1)水溶液中,組成其難溶電解質的離子濃度乘積,如果正好等于溶度積時,這時的溶液叫做飽和溶液。
(2)水溶液中,組成某難溶電解質的離子的濃度乘積,如果大于溶度積時,就產生過飽和。這時就會發生沉淀。但當沉淀物析出之后,該溶液仍是飽和溶液。
(3)水溶液中,組成某難溶電解質的離子的濃度的乘積,如果小于其溶度積時,叫做不飽和溶液。因此,這時如再繼續加入此難溶電解質,還可以繼續溶解,直到飽和為止。
在工業水處理中,經常應用溶解平衡的概念,使某些難溶物質,從水中沉淀析出。或是利用溶度積來判斷水溶液是否會產生沉積,為防止結垢提供依據。